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《感觉》教学设计
浦口区实验小学 刘茂兰 2017.06.
教学目标:
1、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,能用语言感觉进行正确描述。
2了解人的感觉器官(眼睛、鼻子、舌头、耳朵、皮肤),各种各种感觉器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味觉),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(感觉产生的机理)。
3、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,体验小组合作学习、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。
教学重点:认识感觉器官,借助各种形式描述感觉产生的过程。
教学难点: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。
教学准备:按摩刺球、饼干、托盘、课件、放大镜、、杯子、淡盐水、吸管
教师活动
|
学生活动
|
备注
|
一、创设情境,初步感知感觉形成。
1、“盲人摸象”游戏:(按摩刺球)
二、合作探究,理解感觉形成过程
1、讨论分析,理解触觉形成
a、问: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了?(板书:手、皮肤、耳朵、大脑、神经、眼睛)
b、哪个器官第一个参与?(板贴:皮肤)
c、借助皮肤产生了软的、圆的、带刺、有弹性……的感觉,这些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种?(板贴:触觉)
从皮肤开始要经过哪些器官(组织)产生触觉的呢?
d、追问:皮肤什么作用?神经作用?大脑作用?
2、讨论分析,理解听觉形成
a、这位同学很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触觉,通过他的描述我们的耳朵听到很多信息,那么耳朵怎么参与工作呢?产生了?
b、小组讨论:(出示耳朵示意图)这个图熟析吧,你们能试着解释听觉产生的过程吗?
c、追问:信息要不要进入脊髓?为什么?
3、小组讨论,理解视觉产生过程
a、游戏最后,验证我们听觉推测的对不对,我们又用到什么器官产生了?
b、小组讨论:视觉产生的过程
c、介绍:说明眼睛像照相机一样,前面部分相当于镜头……
4、观察图片,知道错觉产生原因
a、出示图谱问:两个圆形一样大吗? 运动还是静止? 线条平行吗?
b、追问:眼睛欺骗了我们吗?哪里出现的错误?这些错误我们叫:视觉错觉!——训练大脑,减少错误。
5、想想填填,理解嗅觉、味觉产生过程
请同学来吃点心,我们吃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器官?还有什么器官参与?会产生?
6、品品尝尝,理解嗅觉与味觉的联系
a、品尝要求:第一次捏住鼻子品尝味道。第二次放开鼻子品尝味道。对比同一种食物两次品尝之后的感觉。
b、品尝后,追问:两次有区别吗?什么区别?说明什么?
三、小结揭题,归纳感觉成因
我们通常把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统称人的感觉。(揭题:感觉)
皮肤、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头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。
你能结合板书一句话说说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吗?
四、练习巩固,理解感觉成因
游戏:词组接龙。
五、保护感官,提高生活质量
1、认识各种器官的重要性(都很重要)。
2、质疑:关于味觉分区一说你怎么看?
六、板书
感觉
接收信号
 球 —— 皮肤触觉
声音——耳朵 听觉
光线——眼睛 ——传入神经 —— 大脑 —— — —— 视觉
气味——鼻子 脊髓 嗅觉
食物——舌头 味觉
|
学生说说自己摸的感觉,只提形容词,不提物品名称
小结:指名说说触觉产生过程。
小结:指名完整描述听觉产生过程
d、说说视觉的产生过程。
想一想、填一填:感觉器官接收信号,经过传入大脑,大脑分析后弄清含义,人就产生了 。(多媒体展示嗅觉味觉成因示意图)
规则:将词组像接火车箱一样,按一定顺序摆放,最后安排一个解说员,说说摆放的理由
|
|